印染行業一度曾被稱作朝陽產業,其發展前景十分誘人。然而,傳統的印染業一直是遠離信息化的行業,印染企業的老板由于對信息化建設的主觀意識普遍不強,導致大多數中小型印染廠的信息化幾乎是一片空白。隨著印染業技術自動化、電子化的逐漸興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印染廠老板開始尋求利用信息化建設來將先進設備轉化為真正的效益,另一方面,市場對印染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產品利潤卻越來越薄,印染企業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管理來壓縮成本、縮短供貨周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尖銳矛盾制約行業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紡織行業一般是三個棉紡廠配一個印染廠。當時的印染廠規模為1.2億米/年的屬于大型企業,4000~8000萬米/年為中型企業,4000萬米/年以下為小型企業。五、六十年代的印染廠主要是連續化大批量生產,到了八、九十年代,由于市場需要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開始出現一條線、二條線的印染廠,從規模看相對以前小了很多,但企業數量卻增加了不少。如今,據國家有關統計顯示,我國印染業幾乎都是民營企業,數量占全行業95.85%,國有企業僅占4.15%;非國有從業人數占全行業89.41%,民營印染銷售收入占94.58%,出口交貨值占全行業的91.1%。
在人們眼里,印染業屬于傳統產業,作坊式印染快速提升到現代大生產,印染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真正有革命性變革的機會是很少的,雖然如今各種先進設備在印染獲得了廣泛的生產應用,但印染業也沒有改變真正意義上的印染原理。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印染行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以多品種、小批量的定單加工型生產為主,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效益普遍不高。在管理上眾多的薄弱環節更是影響了這些中小型印染企業的競爭力,其中坯布倉庫管理狀況尤為堪憂,客戶經常抱怨坯布情況與倉庫賬目不符,無法及時得知各種毛坯庫存情況。造成了定單無法及時下達,阻礙了其它部門正常的計劃和生產,此外配布時張冠李戴(名稱搞錯、坯布與客戶不符)、數量不符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了企業的效益。在進入數字化印染時代的當今,先進的設備與落后管理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突出,推動印染業的發展必須以實施信息化作為突破口。
業內資深人士、廣州科思電腦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鐘恩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印染行業亟需信息化全面解決方案, 貨源不足、價格持續走低、品種大幅增加、周期越來越短、貸款回收困難,所有這些都使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據鐘恩光介紹,廣州科思ERP平臺產業鏈聯盟的一份市場調查信息顯示,我國是紡織大國,在紡織行業5~8萬家企業中,已納入國家統計指標的規模企業有21000多家,87.5%是小企業;大部分是從個體、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非國有企業,產值占76%,控制的資產占63%,實現利潤達到了90%。但是目前整個紡織行業特別是印染行業的信息化總體水平很低,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紡織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尚處于我國制造業的中下程度,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的大中型紡織企業僅占10%~20%,而一大批中小印紡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則極其低下,嚴重牽制著整個紡織印染行業的效益及發展。
鐘恩光在采訪中說:“今年來,一家家嶄新的印染廠出現在國內各地,設備先進、廠房氣派。印染產品從整體風格與色彩上已基本與國際流行接軌,產品結構基本上能緊跟國際市場的需求,但我們驚異地發現,不少印染廠新機器安裝之后,等待它們的不是大顯神通,而是嚴重的開工不足,質量、生產、物控仍是其頭痛的瓶頸。分析起來,就是先進設備的快速增長與信息化嚴重滯后的脫節所致,可總結為四大尖銳矛盾。”
據鐘恩光介紹,國內印染企業的四大矛盾首先就是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尖銳矛盾。近幾年,我國印染行業發展較快,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已是紡織印染生產大國。但生產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提高不同步。印染整個生產過程為高度流程化,伴隨大量配方信息、參數信息、生產信息、質量信息,印染過程已經不是簡單的設備運轉,更多的是信息生產與處理,印染企業如今迫切需要建設適合自己發展的信息管理平臺,成為先進設備的必不可少的配套系統。
其次,是印染色彩的高要求與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的矛盾。從企業單體來看,企業普遍看重的是色彩以及產品功能的開發,然而大量的打辦、頻繁的對色、繁雜的批辦卻沒有采用科學的手段,只有嚴謹的信息管理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基本矛盾。
再者,是先進設備與技術參數管理的尖銳矛盾。先進設備高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參數控制,然而大量、多變的工藝參數管不好,先進的設備就等于廢鐵一堆,印染企業需要從工藝流程、工藝參數的角度來完善管理,解決這些關鍵問題,這也有賴于信息化的強大統籌分析功能才能實現。
此外,還有印染裝備技術快速擴展與管理能力的矛盾。當前我國無論民營印染企業或國營企業,印染裝備技術高速擴展,例如無水加工技術、無制版印花技術、低溫等離子處理等新技術,廣泛采用可編程控制器(PLC)、工業計算機控制(IPC)、參數在線監控等,先進設備大量投資,卻偏偏忽略了對信息管理的投資,造成設備能力無法充分發揮,設備自動化沒有帶來工藝的穩定性。
“這個時候,印染這個傳統產業,似乎在一夜之間突然想起來,必須從信息化尋求管理能力、尋求節約成本的空間、追求更大利潤化。印染走過了從傳統手工到現代的過程,必然在管理上有一個飛躍的要求,這就是信息化管理在印染業普及的必然進程。”鐘恩光說。
隆富印染:傳統印染煥發IT生機
成都隆富印染廠坐落于琉璃場附近,廠區占地近30畝,擁有員工250人左右。據隆富印染廠辦公室主任姚美馨介紹,隆富引進了眾多先進的生產設備,包括寬幅煮漂線2條,染色、絲光、印花線各1條,以及8臺高溫高壓卷染和一般特寬卷染機。但是,由于原來該廠采用傳統的印染行業管理方式,雖然擁有先進的設備,但生產效率低下,物料管理、人員管理成本一直降不下來,導致企業的生產效益不高。“尤其是定單的按時供貨根本無法進行科學管控,一旦有骨干員工離職,往往給企業的生產秩序帶來巨大的混亂和損失。當時我們廠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規范生產流程、縮短交貨周期。”姚美馨說。
確實,在全球紡織生產和供應的產業鏈中,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快速反應國際產業鏈的變化。由于時尚流行的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紡織服裝企業正面臨個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貨、零庫存的敏捷制造時期,對信息的收集、交流、反應和決策速度將成為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而信息化建設無疑是制勝法寶。
據姚美馨介紹,交貨時間不確定就意味著失去客戶,隆富印染廠一度陷入市場競爭的被動局面。廠里的管理層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后,決定向南方的印染企業學習,進行信息化建設,以解決企業人員、生產管理的問題,并規范工人的作業流程,縮短生產周期。“我們廠里的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分為人事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進銷存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以及生產管理系統。其中進銷存和生產管理系統對廠里生產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相當明顯的作用,客戶如今對我們十分滿意。”姚美馨說。據介紹,隆富印染廠通過財務管理系統與進銷存管理系統,使資金流、物流等得到有效統一,不僅財物賬目清楚,而且縮短了物料囤放周期,減少了成本,而另一方面,隆富印染廠的合同管理與生產、人事管理系統環環相扣,規范了人事、生產管理流程,生產調度更加靈活,管理員可對生產進度進行及時的跟蹤與控制,在縮短生產周期的前提下,對面料、用色進行嚴格管控,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尤其是重染率降低到3%以內,最終贏得了大量客戶的信賴,為企業自身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其實,像我們這樣的中型印染廠對信息化的需求是很大的,一方面市場競爭確實很激烈,各方面的因素都逼著你上信息化管理系統,另一方面,現在服裝多元化發展,印染產品的更新速度十分快,我們處于對自己生產管理環節的優化考慮,也必須進行信息化建設,而且我們確實也初步嘗到了甜頭。在信息化建設的問題上,我認為關鍵是企業的管理層要從是思想上高度重視,再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軟件系統。”姚美馨說。
富達印染:借IT之力邁向成功
位于東莞的富達染廠有限公司是由香港富強劉氏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的港商獨資經營企業,產品出口遠銷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富達公司是東莞最大的染整公司之一,生產規模大,僅染缸多達近百臺、定型機上十臺,設備配套、技術先進。
近年來,富達公司管理層引入香港管理模式,又通過引進高級管理人才,不斷推行先進管理方式,依托科學的管理模式和先進的經營策略得到不斷發展,同時,逐步改革和完善管理體制,以此為起點,富達決策者又提出實現企業全面信息化管理,為富達公司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準確、及時的計劃、物流、生產以及其它經濟信息,并作為富達公司加強管理的關鍵環節。
富達公司近3年多一直運行著一套自行開發印染計算機管理系統,對關鍵業務進行管理,有著較好的計算機管理的基礎。由于自行開發的系統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因此該公司決定采用一套專業的染整ERP系統,以便大幅度的提高管理水平與管理效能,適應公司大規模的快速發展的需要。由此,富達公司領導決定抓住時機,建設一套具有富達公司特色,先進、實用、可靠的染整ERP管理系統,經過長期的多方論證,最終富達公司選定了廣州科思電腦系統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統。
據鐘恩光介紹,在富達老板、袁昂總監、IT系統部及各部門的<